警惕不良“校园贷”!
【前言】:
随着“白条”、“花呗”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兴起,校园贷款、校园分期等借贷形式成为众多借贷机构争抢的“香饽饽”。“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专为学生打造,秒到账,每介绍一位同学办理,还可以返现.....”这些字眼吸引着涉世未深、经济来源单一的高校学生。而与此同时,某高校学生因还不起贷款而选择自杀等字眼却频频出现。那么“校园贷”究竟都有些啥“套路”?又触碰了哪些法律红线呢?
【案情回顾】:
大学生小刘想买一部最新款的手机,于是通过QQ群转发的广告找到了某公司的线上贷款平台。在提供了相关资料后,顺利办理了一笔5000元的贷款。因小刘无法按期还贷,导致利息越来越高,短短6个月,欠款金额从5000元增长到10多万元,同时该贷款平台开始威胁、恐吓小刘。小刘瞒着所有人,直到恐吓短信接连出现在家人、朋友的手机上,家门口也被泼上油漆,写上“欠债不还、天理不容”的字句。最终,小刘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报案。
【律师说法】:
邓昕 律师
1、揭开“校园贷”的真面目 !
“校园贷”名义上是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实际上是个人约定,是私下交易,绕过了监管。“校园贷”的危害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不合理的高利息。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5%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
2.连累身边同学和家人。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用自己的身份证替别人办贷款。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3.一旦逾期,“全方位”催款。一旦贷款还不上,网贷平台除了通过常规途径追款,还会给贷款者的父母、亲友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向学生及亲友逼债。
4.易滋生借款恶习。有的学生爱攀比,父母提供的费用不能满足其需求。为满足自身欲望,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甚至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5.易诱发其他犯罪。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贷”诈骗学生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信息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一般来说,“校园贷”可能涉嫌触犯以下罪名:
第一,签订不实的借款合同涉嫌诈骗罪;
第二,采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进行要挟收债涉嫌敲诈勒索罪;
第三,有的“校园贷”以“裸条”抵押作为放款条件,逾期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非法借款平台即在网上公开裸照或视频,甚至在网上公开叫卖,这不但违背了最基本的公序良俗原则,还有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侮辱罪和侵犯隐私权。
4、“校园贷”与“高利贷”有何区别?
高利贷主要面向社会人员放贷,是一种不符合国家法律的民间行为。“校园贷”实质就是“高利贷”。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校园贷”的立法,我们可以参照法律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5“校园贷”会影响个人征信吗?
如果借贷平台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不会上征信的。目前,大部分网贷平台还没有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但接入征信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今后在网贷平台借贷逾期不还,将会产生信用污点并将影响到实际生活。
【星河小提示】:
目前,加强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固然是治理校园贷款乱象的有效手段,但大学生群体也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力而行。在面对校园贷款时,要注意网贷公司是否正规,同时仔细审查合同是否有过高利息和违约金约定等问题。在到期无法还款发生催债的情况下,不要听从网贷公司的指令连本带息出具新的欠条,导致利滚利情况的发生。如果对方动用催债公司违法逼债,及时保存证据,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