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5-2230991

星河资讯

法律星河 | X.H News

直播购物遭遇虚假宣传,如何维权?

【前言】: 

        直播带货异军突起,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公众的消费方式,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因为直播带货的虚拟性和延迟性,直播乱象始终如影随形。而当消费者直播购物遭遇虚假宣传而“踩坑”时,该如何处理呢?

 
【案情回顾】:     

案例一:

       某传媒公司演员赵某在直播中自曝吃减肥药瘦身,粉丝出于对其明星身份的信任,纷纷追问减肥药在哪里出售,赵某见有利可图,便注册了某传媒公司的直播号,通过直播平台宣传、出售自制的“纯中药减肥胶囊”,称该减肥药为老中医独门配方、纯中药、无副作用,并找到两位朋友注册微信号作为销售平台对外联系。但是,很多粉丝吃了减肥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后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涉案的“纯中药减肥胶囊”应依法按假药论处。最终,法院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

 

案例二:

       某网络店铺主营农产品销售,并定期通过直播的方式销售店内的农产品。一天,消费者李先生观看店铺直播时,发现直播间正在销售海南“玫珑”蜜瓜,并对该品牌蜜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展示。通过直播详情确认该店铺蜜瓜和线下所购的“玫珑”蜜瓜为同一品牌后,李先生在直播间下单两箱海南“玫珑”蜜瓜。然而,邮寄到货的两箱蜜瓜包装却为“禾甜”字样,不仅包装粗糙而且蜜瓜品相劣质,且无产地无品种无二维溯源码,与直播间里介绍的“玫珑”蜜瓜无论外形、包装还是样子均完全不同。李先生因此将该店铺诉至法院,请求店铺公司退还货款并支付货款的三倍赔偿金。法院审理后认定店铺公司构成欺诈,依法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诉请。

 

【律师说法】:

 

1、什么是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虚假宣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涉及虚假宣传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3、商家虚假宣传将面临哪些处罚?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虚假宣传的民事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对于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按虚假广告罪顶罪判刑。

       《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网络直播时消费者“踩坑”该找谁?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电商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如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卖家或商家要求赔偿。直播带货的商品有假,由广告主也就是雇用明星、网红带货的商家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明星、网红无法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可以要求他们先行赔偿。

       另外,如果发布的虚假广告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并造成消费者健康损害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带货的明星、网红索赔。

 

5、遭遇虚假宣传时如何维权?

       虚假宣传投诉渠道:一是直接到工商部门投诉;二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三是拨打4000456007 投诉到中国打假网。

如遇到消费争议,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以下五种途径解决:

       一是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机构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