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5-2230991

星河资讯

法律星河 | X.H News

预付式消费的“坑”,你踩过吗?

【前言】:

      生活中,在教育、健身、餐饮、美容美发、汽车养护等各种消费上,我们对“会员卡”预付式消费已习以为常。商家利用各种优惠宣传推广吸引客源、绑定客户、快速回笼资金;同时消费者既得便利,又得折扣返利等实惠。然而,这种看似双赢的消费模式,由于部分商家不诚信、经营不规范等原因,也给消费者带来诸多风险。

 

【案情回顾】:     

       案例一:2020年4月,贾先生在某公司健身房筹备开业期间,与其公司签订健身入会协议,办理健身卡1张,费用3000元,同时该公司承诺在同年5月8日开业。当贾先生于5月8日如期前往时,却发现该公司在办理健身卡协议里写明的游泳、洗浴等内容均不能兑现,健身房并未正常开业。此后,贾先生多次询问何时才能正式开业,一直未能得到肯定的回复。

       案例二:2019年,李女士为孩子报名某品牌儿童游泳培训课程,并签订了书面协议,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支付了3万余元培训费用。李女士报名时选择了离家近的门店。后来,商家通知李女士,因公司经营问题,该分店关闭,之前在该门店报名的消费者都要去该公司的另一家门店消费剩余课程。李女士认为,去新门店消费实在不方便,就与商家协商退款,但至今一直未能退还。

 

【律师说法】:

唐 归  律师

 

        执业范围和经验:民事商事案件诉讼代理、刑事辩护、劳动争议和行政案件诉讼代理、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

       个人简介:毕业于湘潭大学,2010年加入湖南星河律师事务所。从业10余年期间,办理各类案件数百件。曾担任郴州电视台法制栏目《天天说法》特邀嘉宾,现任郴州市汽车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和多家企业、社区法律顾问。

 

1、什么是预付式消费?

       预付式消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定义:指消费者和经营者约定,消费者预先支付资金作为预付款项,取得商家授予的会员资格后,消费者以会员身份取得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

 

2、预付费消费一般存在哪些风险?

       首先是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作为相对强势的一方,经常会拟定一些强制性规定比如有些健身房规定办卡后不得转让,或者收取高额转让费用。或者规定一旦提供服务,不予退款等;

       其次是商家单方面变更条款。有些不良商家在吸引消费者办卡充值的时候,承诺超低折扣优惠条件,之后又以各种理由调整消费价格、或者出台新的规定限制消费者折扣的使用等;

       最后是经营者跑路。经营者歇业或者停业应当提前公示告知,然而很多不良商家都是突然关门倒闭,经营者卷款跑路,消费者措手不及,再加上很多消费者不重视保存相关凭证,维权困难重重。

 

3、消费者是否享有任意解约权?

       消费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合同关系,买卖合同或者服务合同、承揽定做合同等等。因此消费者作为合同的一方在双方订立合同后也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不得强制交易原则,如果消费者不是因为自身原因不再履行合同,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可以解除合同。但如果消费者自身存在违约行为,具有过错,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4、哪些情况下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

       根据《民法典》第563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8条,如果经营者存在违约行为的,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主张退款退货,以及赔偿损失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10条也规定“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因此,预付式消费经营者变更服务地点、调整主要服务项目、擅自提高消费价格、增加服务限制条件、严重影响消费者利益、暂停服务、歇业30日以上等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或影响合同履行等情形时,消费者可以主张要求解除合同,退还未消费部分的费用。

 

5、消费者自身原因解除合同,剩余费用能否退还?

       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一般会在相关文件中约定“课程开课不予退款”、“消费者个人原因无法上课,费用不退”、“擅自解约、概不退款”等内容。经营者出具的店内公告、会员规则或者合同中明确的不予退费条款属于格式条款,不予退费条款是经营者以格式条款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条款,对消费者不公。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此类条款无效,因此即使消费者自身原因导致的,剩余未消费部分商家也是应该退还的。

 

【星河小提示】:

       星河律所在此提醒大家平时要注重理性消费,要选择口碑好、信誉度高的商家,并按照实际需要购买预付式消费卡,尽量不要购买服务期限过长、金额较大的预付卡。在办卡时,要仔细询问相关事宜,最好与商家签订书面协议,将各种事项约定明确,掌握预付约定消费的期限、价格、质量、管理等条款的文字凭证,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如果办卡后遭遇消费纠纷,可及时投诉至工商部门或提起诉讼。